搶占預警機市場
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雷達以外,光控相控陣天線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似乎是電子偵察設備。
當然也可以說是被動雷達——
天線,不僅僅是用來發(fā)射信號的。
還可以用來接收信號。
傳統(tǒng)的電子偵察裝備為了適配不同的信號頻段,通常要在周圍裝滿各種樣式和尺寸的天線。
所以,電子戰(zhàn)單位的外形,往往都比較……
抽象。
尤其以空間緊張的電子戰(zhàn)飛機為甚。
如果只是側面、機背和機腹凸出來一部分,那已經算是比較清秀的了。
當然,對于軍用型號來說,丑,不是問題。
問題是在付出了外形上的巨大代價之后,仍然要在性能上做出取舍。
除非載機平臺真的非常大,否則在體積和重量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對所有的常用信號頻段面面俱到。
但如果能把兩個甚至幾個天線整合到一起,那對于電子戰(zhàn)飛機來說顯然是個巨大利好。
……
不過,狂喜終究是短暫的。
一項新技術,尤其是這種顛覆性的新技術,從理論到落實,中間往往有重回從難關。
常浩南和王曉模畢竟都是工程師出身,因此還是很快開始考慮更具體的實踐問題。
思索半晌之后,后者首先開口道:
“要想落實這個多波段雷達,具備大帶寬工作特性的天線雖然是關鍵技術,但其它層面,比如發(fā)射接收機設計,還有多波段共同作用情況下的目標識別算法,這些也都需要時間來研發(fā)?!?
“所以我覺得,現(xiàn)在首先要做的,還是先建一個原理樣機,把整個流程給走通了?!?
“原理樣機肯定是要搞,但問題其實不止在技術上……”
常浩南也補充道:
“最開始我提到的光開關,無論是光纖布拉格反射光柵、光纖色散棱鏡,還是空間光調制器和可控反射鏡,都是高度精密的光學元器件,要么完全不能國產,要么國產的良品率很低,根本達不到工業(yè)化的要求……”
“其實別說這些了,就是最基本的光纖,最多也只能算是紙面上解決了國產化的問題,實際應用還是以進口型號為主?!?
他的團隊剛剛才開始生產超短脈沖激光的工程樣機,對于這些光學或者光電元器件的情況自然了如指掌。
脈沖激光加工設備還能勉強算作是科研設備,而且其實只實現(xiàn)了半光電化,大部分耗材仍然是電學元件為主,單單用點進口光纖問題尚且不大。
但預警機和搜索雷達無論再怎么洗白,那也是純純的軍用裝備。
就算歐洲人發(fā)揮資本家賣上吊繩的精神閉著眼睛出口,解放軍也未必敢要這么個核心元器件完全依賴西方的型號。
而且,盡管二人剛才一直在用346型雷達作為例子,但在眼下的2001年4月,346的基本型已經基本完成了國家鑒定測試,包括其載艦052c也接近設計定型,動力系統(tǒng)暫時和已經開工的052b一樣,使用進口的ugt25000。
如此高完善度的兩個型號,眼下的軍事斗爭形勢又不容樂觀,不可能因為出現(xiàn)一點新技術的端倪就停下等著。
換句話說,在艦載雷達層面上,這個光控相控陣的構想,樂觀點說得等到346的下一個改進型,甚至有可能等到再往后的
搶占預警機市場
就怕只見投入不見產出,那即便是國家撥款扶持,也得先掂量掂量。
而且,如果一個行業(yè)只靠國家撥款發(fā)展的話,其實也很難說有什么前景。
>;所以,常浩南重生以來的慣用路徑,總結起來就是“先通過關鍵技術或型號打通產業(yè)總循環(huán),再回過頭來逐漸提升國內總體水平”。
這一次也不例外。
“小型預警機……”
王曉模摸了摸胡茬已經發(fā)白的下巴:
“那載機平臺呢?”
按理說,這應該是常浩南最本職的領域。
然而他卻滿不在乎地擺了擺手:
“這不重要?!?
“既然目標是要出口創(chuàng)收,那就在商商?!?
迎著王曉模疑問的目光,常浩南繼續(xù)解釋道:
“我們出口的不是預警機,而是一套單獨的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