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陪著徐江去了王窯村,商量隘口城關(guān)的事情。
王窯村離木兒村大概三十里地,中間是一大片平坦的土地。
莊稼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長起來了,綠油油的一片,看上去很是賞心悅目。
說起來倒也是天照應(yīng),雖然緊挨著山區(qū),但偏偏三山一水夾著大片的平坦地帶。
三個村加在一起,平坦的土地超過一千坰地,簡直就是一個小平原了。
而且,全都是肥沃的黑土地。
如果放在平時,光靠種地就能豐衣足食,毫無問題。
可連著兩年大旱,甚至匯入玉龍河的那條支流都斷流了,引不來水,前兩年可把三個村子的村民愁死了。
不過,今年雖然依舊旱災(zāi),可是好歹那條支流居然有水了,能引水灌溉,倒也讓三個村子的村民算是松了口氣。
如果過幾天要是老天垂恩再降幾場雨,那今年雖然談不上是個豐收年,但起碼不用餓肚子了。
李辰觀察著這周圍的地形,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講,三山一水所包圍住的這片土地,簡直就是一處天然的絕佳囤兵處。
首先是地形,隘口處建起城關(guān),陸路全部封閉。
除了玉龍河那邊的水上能進攻之外,其他地方,插翅難越,除非從大山里繞進來,但大軍帶著輜重糧草在山中行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耕地。一千多坰地(公頃),雖然現(xiàn)在種的大部分都是小麥,還有些雜糧雜豆之類的,但若是一般的年頭,哪怕現(xiàn)在這個時代生產(chǎn)能力再低下,一坰地也至少能出三千斤糧食吧?
千坰地就是三百多萬斤。
每人每天就按一斤糧食算,一年一次產(chǎn)出,理論上也能養(yǎng)活五千人和千匹戰(zhàn)馬至少一年的時間。
若是再開開荒,無論耕地面積還是糧食產(chǎn)量,還能增加。
如果種上水稻或者玉米土豆一類的,再改良一下農(nóng)具和生產(chǎn)方式,糧食產(chǎn)量還能再翻番。
要這么算的話,光是這一片地方,養(yǎng)活五千精兵外加三千以上的百姓,絕對沒問題。
李辰突然間發(fā)現(xiàn),老天爺對自己還是挺垂青的,給了自己這么一大片擁有著得天獨厚優(yōu)勢的地方。
這里打造一片根據(jù)地,那可真是杠杠的。
“辰哥兒,你把燒紅磚的方子就那么給了白沙村人,不怕他們傳出去?。俊?
徐江還對那紅磚方子的事情有些耿耿于懷,邊策馬邊問道。
“徐叔,你多慮了,我們救了白沙村人,他們不會的?!?
李辰搖頭笑道。
“人心隔肚皮啊,孩子?!?
徐江嘆了口氣。
“徐叔,燒紅磚要用到很多人,這個秘密其實想守也守不住的,莫不如就大大方方,更讓白沙村人感激和認同咱們,成為休戚與共的自家人。
況且,咱們現(xiàn)在又不以燒紅磚為主要賺錢方式,就算想賺錢,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李辰一笑。
“真是大襟懷、大氣魄,辰哥兒,你若不成事,天理不容?!?
徐江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不過,隨后他又有些擔憂地看著李辰,“昨天死了那么多人,吳闖肯定會狗急跳墻,保不齊還要用什么辦法對付咱們,尤其是對付你,千萬小心啊?!?
“沒關(guān)系,靜觀其變,看他還敢不敢再來就是了。”
李辰淡淡一笑道。
看著他從容淡定的樣子,徐江一顆心倒也逐漸安穩(wěn)了下來。
兩個人連聊天帶趕路,兩刻鐘后已經(jīng)到了王窯村。
不過,遠遠地,李辰就看見了王窯村里居然豎著好幾座瓷窯,登時心頭一松,能造瓷窯,就證明他們手藝過關(guān)。
燒瓷也是需要極高的溫度的,并且還要保證密封性。
有他的指導(dǎo),在擁有建瓷窯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再能尋找到高嶺土做耐火磚,建起鋼爐來,根本不在話下。
雖然王窯村離得稍遠,但三村相連,平日里也都是相互走動的,倒也有人認得徐江,便匆匆跑去喊來了王窯村的村正王壽。
“徐村正,這是什么風(fēng)把你吹過來啦?快,家里坐?!?
王壽笑著將兩個人往家中引。
到了家中,王壽的妻子給兩人奉茶,而王壽則不時上下打量著李辰,眼神訝異。
這個年輕人,威武雄壯,玉樹臨風(fēng),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他是什么人?
“王村正,這是我們村里的新獵戶,叫李辰?!?
徐江給王壽介紹道。
“王村正,久仰?!?
李辰向著王壽拱手一笑。
“客氣?!蓖鯄埸c了點頭,不過聽到李辰是獵戶的事情,不禁眼前一亮,打量著他,試探地問道,“辰哥兒這般年輕,居然能做獵戶?當真了不起!”
“那是自然,他可是……嗯,他可是每一次進山都不走空,靠著打獵,家里還置辦了好大的產(chǎn)業(yè),現(xiàn)在全村人都-->>靠著他賺錢呢?!?
徐江笑道。
“嗬,當真是英雄出少年啊?!蓖鯄鄣难劬Ω亮耍瑩嵴菩Φ?。
隨后,他盯著李辰,輕咳了一聲,“這個,辰哥兒,既然你是獵戶,正好,也有一事相求,不知能應(yīng)否?”
“王村正但說就是了,若能做到,必盡全力?!?
李辰微微一笑。
這還真是巧了,原本還想著應(yīng)該如何開口讓他們幫著造鋼爐的事情呢,沒想到,現(xiàn)在王壽居然先求上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