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段精確制導
彈頭這部分的總體設計,從一開始就是常浩南代表航空動力集團攬下的分工。
雖然這個任務既不航空,也不動力,但顯然也沒人會質疑他在空氣動力學設計領域的能力。
更不用說還有實力強勁的航天科技一院從旁協(xié)助。
所以剛才這段時間,大家的關注重點基本都放在了動力、制導、控制和測試流程等其它部分。
直到五院的這一打岔,才把話題給拉回到彈頭上面。
“發(fā)汗冷卻……”
會議室內熱烈的氣氛稍稍沉寂下來,不少人重新低頭開始思考——
常浩南提出的這個技術名詞倒是并不新鮮。
冷卻流體首先流過多孔壁面并進行強制對流換熱帶走熱量,隨后在壁面的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氣膜以減小高溫主流對壁面的傳熱。
這個過程如果采用液體冷卻劑,那么會非常類似動物的排汗散熱過程,發(fā)汗冷卻也是由此而得名。
其特點在于同時包括主被動兩部分換熱原理,同時由于冷卻流體滲出多孔壁面以后形成的表面氣膜貼合效果極佳,哪怕僅考慮被動隔熱效應,也要優(yōu)于單純的氣膜冷卻。
但作為代價,發(fā)汗冷卻需要特殊的多孔材料作為載體,并且對微孔結構、導熱率、加工工藝和耐熱性都有極高的要求。
無論設計難度還是成本都居高不下。
“常院士……這是不是有些殺雞用牛刀了?”
李榮衛(wèi)用有些拿不準的語氣詢問道:
“發(fā)汗冷卻一般都是用在火箭發(fā)動機尾噴口上的,用來承受3500k以上的燃氣溫度……咱們這個驗證彈到末端也才不過6-7倍音速,就算是按照全程海平面高度計算,氣動加熱也不至于到這種程度吧?”
說完還特地轉過頭去看了一眼專精于此的六院代表。
突然被cue到的后者一開始還有點沒反應過來,但旋即也跟著點了點頭:
“這確實沒錯……從我們的經(jīng)驗來看,以目前的技術,發(fā)汗冷卻的效率最高就已經(jīng)可以做到109
w2數(shù)量級……用在一個雙錐體,而且速度連10個馬赫都到不了的地方,確實有點大材小用?!?
“而且,噴管部分的發(fā)汗冷卻一般都是直接用液體燃料來做,這樣氣化之后的部分可以直接被燒掉,如果要在彈頭部分實現(xiàn)這個過程的話,需要額外加一層多孔材料的防熱層作為基體不說,還需要額外設計冷卻劑流道,對雙錐體的總體強度難免產生影響……”
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出發(fā),這種驗證彈最大的風險其實并不在于加入多少單獨的新技術。
畢竟就算真的出了問題,只要能找到具體原因,實在不行還可以進行狀態(tài)回滾。
更要命的風險其實是整個系統(tǒng)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得越來越復雜。
一旦出問題,就有可能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
如同一個屎山代碼那樣,把bug修好之后,整個程序反而沒法正常運行了。
因此,剛才那幾個小時的會議當中,唯一增大了系統(tǒng)復雜度的地方,就是把原計劃的彈頭配重改成一個末端加速發(fā)動機。
但這仍然是相對獨立的部分,就算發(fā)動機啟動失敗,也不會對前面的推進系統(tǒng)產生影響。
而發(fā)汗冷卻需要和動力系統(tǒng)高度耦合,本身風險就比較高,從性能上看似乎又沒有如此高的放熱需求。
所以他們兩人的擔憂也是有道理的。
但這和雙錐體一樣,從一開始就是常浩南確定下來的基本方案之一,顯然不可能因為兩句話就做出改變:
“我理解你們的顧慮……所以我剛剛才說,未來真正投入使用的早期吸氣式高超,應該還是會回到傳統(tǒng)的被動冷卻路線上?!彼仁墙o出了一個相對-->>積極的答復,不過緊跟著就話鋒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