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松濤把發(fā)動機轉(zhuǎn)速調(diào)整到慢車狀態(tài),接著松開剎車。
飛機隨之開始在停機坪上緩緩向前移動。
電傳飛控配合fadec系統(tǒng),讓這一系列動作如同行云流水,幾乎沒有任何遲滯。
而在滑行到起飛位置的這段時間里,位于后座的韓樹明也總算告別了壓艙物的命運,開始低頭調(diào)整“神鷹-1”(華夏版達摩克利斯的名字)吊艙的探頭角度。
雖然這神鷹1吊艙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給激光制導炸彈或?qū)椞峁┠繕酥敢_摩克利斯吊艙本身的設計決定了它其實存在對空能力。
只不過,掛在機身下面的吊艙在對空探測的視野方面先天不如位于機頭的eots,所以很少真的使用這項功能。
但飛機畢竟在起飛過程中,韓樹明也不可能盯著屁股下面的跑道,只好看向飛機正前方。
“法國人這東西效果還真是不錯……”
他小聲自自語道。
即便把圖像放大數(shù)倍,而且載機還在稍顯顛簸的跑道上不斷加速,但吊艙的兩軸穩(wěn)定器仍然把畫面維持在了一個相當穩(wěn)定的狀態(tài)。
韓樹明嘗試著輕點屏幕,將跑道左前方遠處的一處信號塔設定為目標。
圖像識別功能很快從背景中將目標分辨出來,并自動控制吊艙探頭鎖定在信號塔身上。
甚至在飛機起飛爬升之后都沒有脫鎖。
實際上,冷戰(zhàn)中后期的光電設備,比如米格27k的海雀-23,就已經(jīng)具備了這項功能。
但對于這個年代幾乎從未接觸過機載光電瞄準設備的華夏飛行員來說,絕對是比較新鮮的玩意。
更何況,達摩克利斯還支持紅外和可見光兩種的信號。
想著反正還沒到測試空域,韓樹明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又按動多功能顯示器旁邊對應“紅外”的按鈕,把視野調(diào)整到了熱成像通道。
順便解除了對那個信號塔的鎖定。
正好在這個時候,前面的寧松濤也正好把飛機逐漸改平,進入了淺爬升階段。
這一改平,卻讓韓樹明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在多功能顯示器的視野中,出現(xiàn)了幾個白色的小點。
而那應該是試飛院外面的一處山坡……
好奇之下,他直接把吊艙的圖像倍率拉到了最大。
然后,就看到了幾個有點像人的東西……
“塔臺,這里是1007號機。”
韓樹明直接對著無線電匯報道:
“機場大概140方向,800米距離,好像有一伙人在偷拍我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