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
求追讀!新舟,啟航
八三工程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雖然重要性已經趕不上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但想往里面塞個本科生也絕對不是杜義山自己一句話就能做到的事情。
他至少得證明這個本科生有足夠的能力才行。
而對于這種大項目來說,僅僅一篇航空學報上面的論文肯定是不夠看的。
所以杜義山才需要讓603所方面先把顫振主動控制的成果給宣傳起來,到時候常浩南作為這個先進經驗的主要貢獻者,分量就完全不同了。
“好的,我馬上讓人去辦?!?
周永航略加思索就明白了杜義山想要做什么,因此果斷答應了后者的請求。
本來他就打算這樣結束通話,但旋即又想起來了一件事情:
“對了,老杜啊,這次運7-200a換裝新機翼之后,其實跟老運7相比完全已經脫胎換骨了。
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從技術方面,還是從未來的市場方面考慮,繼續(xù)叫這個名字都有些不妥,你來幫我們想一個新名字吧?!?
運7飛機的仿制原型是蘇聯(lián)于60年代末期投入使用的安26運輸機,而這兩個名字的口碑都比較一般。
尤其是進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華夏民航接觸到圖154、d80、波音757-200這些80年代投入使用的新型飛機之后,更是迅速失去了繼續(xù)運營運7、運8系列運輸機的興趣。
此前603所在運7基礎上研制的運7-100改進型,就是在經歷短暫的服役歷程之后被很快淘汰的。
所以周永航其實早就有了把新客機改個名字重新開始的念頭,正好又趕上這次機翼大改的機會,只要提出來估計就能得到批準。
“起名字……”
這個問題倒是難住了杜義山。
主要華夏過去的飛機命名實在也沒什么花樣,就是樸素的飛機類型-數(shù)字編號,比如運8、強5、殲轟7之類的,所以幾乎從來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
“算了,這件事倒是不著急,等你什么時候有了主意給我打個電話就行。”
“這樣也好,我有時間去問一下小常他們的意見,年輕人嘛,想法會比咱們靈活一些?!?
在結束跟周永航的通話之后,杜義山直接一個電話打到了京航大學。
第一件事,自然是跟常浩南說一下他的主動顫振控制系統(tǒng)順利通過驗證的消息。
不過這個消息常浩南其實已經知道了,所以并沒有表現(xiàn)得太過驚訝。
因為他之前正好在看系統(tǒng)面板,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科研點數(shù)突然從36漲到了驚人的76。
顯然,以他目前做過的幾件事情來說,只有顫振分析和主動顫振控制方法可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只不過這種反應又讓杜義山對常浩南不由得高看了幾眼——
老成持重,不驕不躁,絕對是能成大事的人。
于是他又很快把話題轉到了第二件事上,也就是給運7-200a飛機一個新的名字。
這倒是讓常浩南頗為意外。
主要是沒想到這件事情竟然會提前,而且還落在了自己頭上。
思索片刻之后,常浩南最終還是決定使用它在原本時間線上的名字。
“杜老師,我想,既然這是咱們華夏按照對接國際的新標準設計的第一種客機,不如就叫它‘新舟’吧。”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