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在諸多人認為太皇太后在打壓曹家的時候,阿念已經(jīng)預感到,太皇太后要做的事絕對不只是打壓曹家這樣簡單。曹伯爵先時為江浙總督,因閨女做了太后,朝廷為朝家賜爵,在這賜爵上,不論是內(nèi)閣還是太皇太后都頗是大方,直接就是二等公爵,較之蘇太后之父也只差一階罷了。但,為曹家賜爵的同時,內(nèi)閣與太皇太后又默契的將曹太后之父自正二品總督之位上調(diào)回帝都轉任正二品散秩大臣,官階相同,只是前者為一方封疆大吏,后者只是朝廷虛銜罷了。
這種種操作,非政治老手而不可為。
而且,很巧合的是,接替曹伯爵轉任江浙總督的是太皇太后娘家族人謝遠。
初時阿念不過剛來帝都,并未留意此事,如今回頭再看,阿念認為,這件事倒不似太皇太后的手筆。因為,阿念對太皇太后有一個判斷就是,這是位非常在意名聲大義的成熟政治家。將曹伯爵調(diào)回帝都的事不稀奇,這是很正常的政治手段,阿念猜測,此事能辦得這般順利,怕也有內(nèi)閣的順水推舟。朝臣向來不希望外戚坐大的,依韋相的性子,很可能對此事推波助瀾,或者是與太皇太后心照不宣。將曹伯爵自實權之位調(diào)回帝都,轉而又將太皇太后族侄放到了曹伯爵先前的江浙總督的位子上。這不似太皇太后的格局,倒似是內(nèi)閣坑了太皇太后一把。但,依太皇太后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內(nèi)閣的小手段,關鍵是,太皇太后最終并沒有駁回這項任命。
許多時候,太皇太后都是一位難以揣測的人。
不過,阿念可以肯定的是,這位娘娘擁有成熟的政治智慧,而且,這位娘娘雖則寬宏,到底不是圣人,自胡貴太妃一位就能看出來。這位太妃做過幾十年的太后,說來是太皇太后的太婆婆,胡貴太妃與太皇太后母族頗有恩怨,于是,在諸多年后,這位太妃死前還是太皇太后的尊位,死后立刻降為太皇貴太妃,最終葬于妃子園,而不是□□陵。
這種成熟、隱忍、大權在握的政治家,可想而知其手段了。
太皇太后能忍胡貴太妃多年,一則,胡貴太妃在輩份上是長輩,兒子活著時沒人敢動她,兒子過逝后,其母族尚有娘家侄子南安侯為當朝大將,南安侯一女為今楚王太妃,而楚王一系與太皇太后交情極佳。至于胡貴太妃的閨女康大長公主,這位大長公主無非就是輩份足,是太皇太后的姑媽。太皇太后哪怕不將這輩份放在眼里,但文康大長公主的丈夫老永安侯那是再明白不過的人,在位時便是當朝實權之人,縱如今致仕,膝下四子,長子就是今吏部尚書,次子襲侯爵位,任禁衛(wèi)軍大將軍,三子遠駐南安州,當年戰(zhàn)功赫赫,獲封平遠侯,四子雖平平,官也做得四平八穩(wěn)。可想而知這位大長公主的夫族是多么顯赫,阿念分析,這也是太皇太后愿意忍胡貴太妃很大的原因之一。
可曹太后呢?
曹太后可有當年胡貴太妃的份量?
如今,曹家有這樣的家世嗎?
曹家有這樣的人物嗎?
曹家不過寒門出身,最顯赫的就是曹太后她爹,當年官居正二品江浙總督的曹斌曹伯爵。但,今曹伯爵已被調(diào)離總督之位,而未有實職。
所以,阿念分析,哪怕一樣是生了皇帝兒子,但在實力上,曹太后完全不能與當年的胡貴太妃相提并論??!或者會有人說,胡貴太妃的倚仗也不是一時就有的,可,關鍵,沒這些倚仗時,曹貴太妃乖覺的跟只貓似的。這位貴太妃娘娘當年完全是待兒子太宗皇帝掌了大權之后才威風起來的。
如今曹娘娘這個……
阿念這不相干的人都恨不能小皇帝做孤兒呢。
而且,太皇太后將這不敬不孝的罪名通過對曹家的兩次降爵都將事坐實了,太皇太后可不是反復無常的無知婦人。
一想到這里,阿念覺著,曹家的倒霉日子已是可期。
而后,衿姐姐跟他說的一些宮里事,就更證實了阿念的猜測。
何子衿隔三差五的就要進宮教公主郡主一些健身拳法,故而,很是見識了些宮里的事。太皇太后一發(fā)怒,曹太后使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法子,長跪慈恩宮外請罪啥的,別看她是小皇帝生母,但,想用這法子應付一位掌權多年的政治家,那就太看低太皇太后的智慧了。太皇太后一席話就說的曹太后跪都不敢跪,何子衿回家都說,“曹娘娘真不是個實在人,那種長跪不起的手段,哪里是認錯,分明是威脅。”
阿念好奇,“太皇太后怎么說?”
“我哪里曉得,這個事還是偶爾聽了只片語。根本不用問,不要說太皇太后了,就是我,倘有這樣的兒媳婦,有本事你死一個我才服你。這種長跪不起算什么呀,白叫人看笑話。多丟人哪?!焙巫玉埔幌蛘J為,能混到太后位的,雖然是借了兒子的光,但曹太后在先帝尚在時,宮中位分也不低,再怎么智商也不能有問題吧。結果,這位娘娘還真不像聰明人?;蛘?,真的是人驟登高位便失分寸。
反正,接下來到宮里授課,何子衿是極謹慎的。太皇太后雖則沒表現(xiàn)出什么心情不好來,可叫何子衿說,修來這樣的兒媳婦,心情怎么可能少喲。
故而,即便太皇太后留她說話,何子衿也都是說些有趣的事,譬如雙胞胎愛上給家里寫信,為了吹牛,同樣的信抄個四篇,累得手疼的事。太皇太后笑,“小孩子多是如此,瞧著他們小,其實已經(jīng)在漸漸長大了。韓王小時候,就特會存錢過日子。先帝少時,每次背書,我如果不夸贊他,一整天都會沒精神?!?
戚太妃笑,“說到夸贊,阿熠也有一樁趣事。有一回,阿熠回宮就喜氣洋洋的,我還說呢,怎么這么高興啊,中午飯都多吃了半碗。后來我就問他,這孩子靦腆,還不好意思直接說,別別扭扭的才說,老祖宗夸他字兒寫得好。我見他被老祖宗夸得吃飯都香,這孩子,平日里就挑食,愁得人慌,我就也學著夸一夸他的課業(yè)。剛開始挺有用,后來我夸就沒用了,還說我夸的不是地方?!?
大家不由莞爾。
太皇太后道,“阿熠的字的確寫得不錯,我聽說他如今每天都要懸腕習字,若能堅持,將來咱們皇家必會多一位善書的藩王,也是一樁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