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度認為想要解救鄂本兌部,不易以大部隊沖擊明軍的防線,而是應(yīng)當先以大部隊在正面吸引住明軍的注意力,然后再以一只精干的小部隊擊穿明軍防線的北端,打通金山和東面大營之間的通道,方可接應(yīng)出鄂本兌部,又不至于讓主力陷入同明軍的糾纏中而無法脫身。
是以杜度提議,讓武納格繼續(xù)如前率領(lǐng)3000騎兵正面沖擊西面明軍防線的正面,而他帶著3牛錄女真騎兵加上挑選出來的兀魯特旗精銳,湊成一只500人的騎兵隊伍,突破明軍防線的北面,去接應(yīng)鄂本兌部。
對于杜度的計劃,武納格、察哈喇都覺得可以試一試,但是對于杜度自告奮勇帶兵出擊明軍陣線,兩人卻異口同聲的拒絕了。
武納格是覺得這次作戰(zhàn)風險太高,不愿意努爾哈赤的長孫有落入明軍之手的風險。比起鄂本兌和他手下的那些人,顯然杜度和3牛錄女真戰(zhàn)士的價值更高一些。
而察哈喇則一方面是有黃臺吉的囑咐,要讓這位杜度貝勒隨時在他的保護之下,不要讓他有單獨行事的機會。
另一方面則是他基于對杜度領(lǐng)兵才能的不信任,畢竟這位杜度貝勒帶著近兩個牛錄的女真戰(zhàn)士,還被明軍給包圍殲滅了。不僅他本人被明軍俘虜了,就連他身邊那些僅存的那些擺牙喇護衛(wèi),都被他一次送給了明軍。
現(xiàn)在的杜度,在這只軍隊中就等于是一個孤家寡人。在察哈喇看來,丟失了所有護衛(wèi)和部下的杜度,單身從明軍那里活著回來,這簡直和敗家子的行為沒什么區(qū)別。
有過這樣戰(zhàn)敗經(jīng)歷的杜度,居然還好意思提出想要帶兵,察哈喇自然是滿口回絕了。
雖然杜度的身份比面前的這兩人要貴重的多,但是他卻無法讓他們服從于自己的命令,而沒有兩人的同意,他連一兵一卒都調(diào)不動。
因此在兩人異口同聲的拒絕了他的請求,開始自顧自的討論接下來的出兵計劃時,杜度也只能找了個借口,躲到一邊去生悶氣去了。
杜度離開之后,武納格和察哈喇反而感覺輕松了起來,他們?nèi)齼烧Z的決定了,接下來解救鄂本兌的計劃。
察哈喇接手武納格對軍隊的指揮權(quán),帶領(lǐng)大軍正面牽制明軍防線的注意力,而武納格則帶著一只偏師突擊明軍防線的北端。
不過武納格并不愿意帶女真牛錄去冒險,他決定還是以兀魯特旗的蒙古將士為主力,再加上一些附庸部族的精銳作為輔助。最終定下這只偏師的人馬是800人,兀魯特旗和附庸部族的將士各半。
當明軍東面的數(shù)千后金騎兵再次開始進攻時,在后金金山營地之前的緩坡上,吳三桂也正同鄂本兌率領(lǐng)的蒙古騎兵展開了激烈的搏殺。
見到了送回來的副將宋偉的人頭,和本陣對敗兵毫不留情的炮擊之后,這只明軍前鋒部隊中的士兵終于明白了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
即便是平日里在軍營中再油滑的兵痞,此刻也知道若是不能攻下面前的敵人營寨,恐怕他們都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了。至于往日這些軍士們百試百靈的法不責眾,今日似乎也失去了效果,似乎后方就有人想要責一責眾。
這些明軍將士不敢怨恨其他人,倒是把怨恨都發(fā)泄到何可綱頭上了,他們認為肯定是這個混蛋在皇帝面前進了讒,才讓皇帝如此辣手施為。
不過他們在遼東老家時,尚可以勾連其他營頭鬧一鬧兵變?,F(xiàn)在后方督戰(zhàn)的,是兩只沒有交情的近衛(wèi)師,要是他們想要做些什么,估計這些人一定不會手下留情。
而此地其他的遼東營頭,這兩天都被皇帝一一安撫過,估計也沒人會來響應(yīng)他們這些丟下同袍逃回的敗兵。
至于他們現(xiàn)在所處的地方,北面是敵人的大營,其他三面都是自家的軍隊。如果他們不肯向北進攻,連逃都沒地方可逃的。
因此雖然不少明軍怨氣滿腹,但是他們還是很識實務(wù)的接受了吳襄父子的整頓編組。經(jīng)過了半個小時之后,這只敗軍終于恢復了些軍隊的模樣。
吳三桂把隊伍分為左右兩翼,他自己主攻右翼,而宋偉手下的兩名將領(lǐng)負責左翼,至于吳襄則帶著三分之一的人馬在后方接應(yīng),若是那一路突破,他便帶著這些人馬跟進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