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部軍陣右翼,在上萬蒙古大軍保衛(wèi)的臨時營地中,被一干部落首領環(huán)繞著的貴英恰,聽到了林丹汗派人前來轉述的大汗的質問。
對于大汗的質問,貴英恰也有些無以對。雖然根據偵查,對面的明軍數量還不到他所率領的蒙古大軍的一半。
但是兩軍交戰(zhàn)又不是兒戲,雖然右翼軍隊面前的草原足夠寬廣,還是一個有利的下坡。但也不能讓全軍就這么不分次序,毫無目標的沖過去。
雖然貴英恰在軍中以豪勇著稱,但是作為林丹汗手下的頭號大將,他所經歷的戰(zhàn)陣經驗是相當豐富的。
比如他很清楚,騎兵一旦開始了沖鋒,那么基本上就不會有什么指揮可,完全是按照出擊前的預定目標,和在前鋒部隊的指引下作戰(zhàn)了。
而對面的明軍雖然少,但畢竟也是一只騎兵,如果趁著自己這方出擊時無法掌握部隊的空檔,從側面攻擊出擊的蒙古軍隊,那么這場仗的結果就不好說了。
剛開始的時候,他先派出了三支千人隊做出了試探性的攻擊,想要確定對面明軍的戰(zhàn)力狀況,和主力的位置。
但是這種試探性的攻擊,很快就被對方所擋住了,對方派出的人數同自己這邊相當,但是落在下風的卻是自己這邊。
從那時開始,這邊的戰(zhàn)斗便陷入了膠結之中。由于雙方都無法一次性擊潰對手,便不得不往戰(zhàn)場上不停的增兵。
到了現(xiàn)在為止,貴英恰投入到戰(zhàn)場中的騎兵已經達到了8000人,而對面的明軍也起碼投入了6只千人隊。
讓貴英恰感到無奈而又憤怒的是,在戰(zhàn)場上明軍騎兵的核心,明顯是幾只蒙古人組成的騎兵部隊。
這些明顯是右翼蒙古部落出身的蒙古人,不僅對著大汗的軍隊舉起了刀子,看起來還懷著很大的仇恨,作戰(zhàn)時毫不顧惜自己的生命。
正是這些蒙古騎兵在戰(zhàn)場上的努力奮戰(zhàn),才使得居于人數劣勢的明軍,能夠一直不落下風。
原本貴英恰還想要再磨一磨明軍,畢竟他身邊還有一萬七千騎兵,只要不斷的采用添加兵力的戰(zhàn)術,很快明軍就沒有可以支援的人手了。
不過來自大汗的憤怒質問,讓貴英恰無法再繼續(xù)自己的戰(zhàn)術下去了。不過這段時間的雙方交戰(zhàn),讓他認為自己已經對明軍的戰(zhàn)斗力有所了解了。
比起自己的蒙古騎兵,這些明軍騎兵還是要稍稍差上一截的,雖然他們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的也算堅韌了。
而且在不斷的增添兵力之后,對面明軍已經有一多半的部隊被調動了起來,剩下的也就不到5千人了。
貴英恰估算了下自己和明軍之間的兵力對比之后,就決定了遵從大汗的意愿,盡快擊潰對面的明軍,完成大汗制定的作戰(zhàn)計劃。
“查干,既然你代表大汗而來,那么便在此替我掠陣,好好用你的雙眼看著,我是怎么擊潰對面的明軍的,也好回去向大汗匯報…”
同樣一直關注著戰(zhàn)場上變化的明軍左翼主將,曹文昭在望遠鏡內看到對面蒙古本陣大舉出動之后,頓時感覺身上的血液有些沸騰了起來。
他放下望遠鏡,對著身邊的吳懷說道:“蒙古人的主力終于動了,接下來就要看你的第一聯(lián)隊了。
按照**擬定的計劃,我們不僅要擋住蒙古人的進攻,還要把這些蒙古人擠壓到南面的中軍車陣去。
要以左良玉的車陣為鐵砧,而你就是這把鐵錘,把蒙古人的右翼在鐵砧上擊個粉碎。”
吳懷對著曹文昭抱拳行禮之后,便沉穩(wěn)的說道:“只要第一聯(lián)隊還有一騎尚在,就不會忘記陛下的恩典,必當獲取此戰(zhàn)的勝利,以向陛下獻捷?!?
雖然同吳懷都是出身遼東軍中,但是曹文昭以往對他卻毫無印象,畢竟曹文昭出身將門,進入軍中的比吳懷高了不知多少倍。
原本曹文昭以為,像吳懷這樣的默默無聞之輩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識,多半是走了門路或是靠著一張嘴而已。
不過這些日子來,同吳懷一起行軍操練,并磨合雙方之間的配合,讓他不由對吳懷起了惺惺相惜之意。
也因此在上戰(zhàn)場之前,曹文昭特意囑咐了吳懷一句,讓他明白上了戰(zhàn)場之后,他的任務主要是什么。